欢迎您,访客 | 登入查看你的信件 | 繁体 注册| 账号管理| 私人信箱| 搜索本站| 登入
YouMeta 北美论坛 - 休闲养生
北美休閒園地﹐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生活充滿歡樂
声明:会员转载或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本站首页 -> 休闲娱乐 -> 北美论坛 生活情感 | 健康世界 | 文学园地 | 搜索论坛
生活情感
美国生活
交友约会
恋爱婚姻
亲情至爱
女人世界
男人天地
金秋时光
艺文娱乐
休闲茶馆
笑话幽默

健康世界
健康新闻
医药卫生
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
妇幼保健
男性健康
益寿延年
健康顾问
健康生活
美容时尚

幸福养老 迎战银色浪潮
05/23/2014 8:54 am 发表

类别: 金秋时光

迎战“银色浪潮”的冲击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人口老龄化是无声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人口统计学的范畴,不仅是老龄人口的数字或比例在一年一年地变化,老龄化还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现在超过60岁的人已有2亿多,超过65岁的人有1亿多,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养老压力。养老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社会问题。

  5月16日,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生命时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化养老·爱晚工程2014版纳论坛”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养老服务行业的代表及主流媒体两百余人,围绕“中国社会化养老”主题,从全球老龄化的现实危机入手,以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民生项目爱晚工程为范本,从生命科学助力养老服务、养老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的角度,全方位、多层面、大规模、国际视角地就中国社会化养老展开了精彩的研讨,为应对“银色浪潮”冲击出谋划策。

  全球老龄化的“危”与“机”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世界老龄问题的普遍性,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抚养比高。全国老龄办副主任、爱晚工程领导小组成员阎青春指出,高龄化、空巢化和高失能率等特点,都对发展长期照护的院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而我国养老院舍发展状况和保有存量,与巨大的长期照护需求不相匹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中国老龄化面临很大挑战,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皮德海指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还有2亿多人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离人群全覆盖还有很大距离;近几年刚刚开展的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只有82元,还不能保证基本生活。

  然而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国务院参事、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津生认为,虽然老化是不可逆转、不可避免的过程,但要积极地面对,除了个人、家庭的配合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支持,其突出表现为建立一个完善的老年照护体系。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提出,这迫切需要专业的院长、社工师、监护师、养护师、养老护理员、老年专科医生、专科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人才。而且,从传统的养老机构走向社会化养老,“四化”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即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此外,积极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也很重要。

  生命科学助力社会化养老

  幸福的老年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如何通过完善的健康管理打造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一个课题。论坛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王捍峰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指出我们不仅要延长寿命,还要使寿命有价值。

  在老年照护中,推动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对老年人的健康很有帮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提出,及时为老年人发现、测量、评估健康风险因素,并做出积极的干预,有利于实现“人均寿命增一岁”的战略目标。

  此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IPA)常务理事王华丽指出,“对2000~2012年中国所有老年人群进行研究发现,全国老年期的抑郁症检出率大概是22%。”所以,乌丹星表示,养老服务机构不应该是一座只住着老人、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围城,而应由专业人才做出一套完整养老机构心理测评和心理危机解决方案,这才是养老机构的最高境界。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对老龄化

  老龄化的问题不是中国独有,很多发达国家多年以来已经在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应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悉尼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教授和医院建筑设计与规划研究院(GHAAP)院长、福布斯协会国际公司常务董事伊恩·福布斯对澳洲养老服务发展及趋势进行了介绍,他认为,澳大利亚的养老系统可以给中国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政府要真正了解养老机构的需要,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德国工商企业联合会主席威格也介绍了德国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开发养老社区的价值链一直在上升,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建一个房子、一堵墙,让大家住进去,而是开启养老2.0模式。利用智能技术、高科技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

  除了多位嘉宾精彩的主旨演讲外,论坛还专门安排了高峰对话环节,邀请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中国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王峰、美国杜克大学人口健康与老龄研究中心资深研究科学家王正联等权威专家,从养老人才缺失、老年人住房需求、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角度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论坛上同时启动了云南西双版纳爱晚基地,这是爱晚集团在云南省的首个养老基地,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独有的多民族融合共生的人文环境,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全球老龄化的 危与机
05/23/2014 8:57 am 发表

中国2亿人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

  养老保险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担心和焦虑越来越多,有人说养老基金覆盖面太小,也有人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太低。我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也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对此,我想表达三点。

  首先,要对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信心。根据去年的统计公报披露,2013年全国大陆总人口是13.6亿,其中16周岁以上的总人口是约11.22亿,扣除机关事业单位约500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和军人武警约4400万人,应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是约10.27亿人。而去年年底,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的人数已经纳入8.19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约79.7%。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计划已是覆盖人数最多的、最大的养老保险计划。

  很多人想了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有没有缺口?数据显示,2013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0849亿元,支出16741亿元,当期结余4108亿元,累计结余27900亿元,可以给全国退休人员连续发19个月。无论从总收入和总支出算,还是从增缴收入看,都是没有缺口的。

  其次,要正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还有2亿多人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离人群全覆盖还有很大距离;第二,中断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在逐年增加;第三,近几年刚刚开展的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平均只有82元,这是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第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还不高,难以在省间进行调拨,如果按省来计算,去年有19个省的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计达到了1702亿。

  最后,要加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实行基金的全国统筹,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解决双轨制。此外,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努力把没有纳进来的2亿多人纳进来;建立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要开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政策,使养老保险更公平,更具可持续性。▲

  

  缩小城乡差距 吸引老人参与

  老龄化面临四大挑战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无声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人口统计学的范畴,将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目前我国遭遇的许多老龄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我将其定义为“凸显”。比如,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没有养老保险,但如今的人口老龄化使这个问题“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所有这些变化,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也是“契机”。

  首先,目前我们国家的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因此,需要在继续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缩小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和不同年龄老人之间的差距。

  其次,社会养老服务应规范化、法制化和体系化。政府在制定服务标准、服务商准入机制、监督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特别是在养老事业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只有让老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才能使他们的迫切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最后,全社会要转变对老年人的陈旧看法。老人不是被动接受帮助的群体,老人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在家庭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

  国家对养老服务高度重视,已经提出了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实行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并修改老年法,以促进积极老龄化和老年友好型环境的形成。其中,打造老年友好型环境,除了包含硬件方面的改善,还涉及社会对老人的态度、看法等。这些举措将给城市发展、社区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契机,也会给社会的健康老龄化带来希望。▲

  

  失能、空巢老人增长快

  过去,我国的老龄化一直延续人口规模大、速度快、城乡倒置、女性老年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而现阶段,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又呈现出以下四个新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增长大幅度提升。有数据显示,200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为1.43亿,2010年达到1.77亿,2013年超过2亿,按这种速度,2054年将达到峰值4.87亿。老龄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各种养老需求的快速增加,养老供求矛盾会日益加剧,社会养老负担也会不断加重。

  第二,高龄化凸显。高龄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这部分人已达到24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人将超过1个亿。一直以来,老龄化并未让人们觉得可怕,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年轻型的老龄社会,但随着高龄化趋势凸显,情况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高龄意味着生理机能、心理机能退化严重、疾病增多,因此,高龄化将对养老保障和照护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急剧增多。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65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数量,将由目前的5000万增加到2050年的近2亿。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愈加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第四,老人失能比例大幅度上升。目前我国老年失能人口已经达到3750万,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4000万。

  高龄化、空巢化和高失能率等特点,对发展长期照护的院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养老院舍发展状况和保有存量,与巨大的长期照护需求不相匹配,机构养老床位占有率与国际社会通行的5%~7%也相差甚远。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一种既维护传统、又符合国情的人性化养老模式。

  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愿意在家里养老,有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和帮助。因此,要确立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将老年人在家庭的居住和社会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结合起来。比如,在老人居住的社区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养老设施,让有行动能力的老人走出家门,在社区享受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可以派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此外,要适度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养老机构可以向家庭护理服务延伸,直接开办家庭病床,可以解脱家庭困境、减轻家庭对失能老人照料护理的负担。(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亟需完善的照护体系
05/23/2014 9:01 am 发表

 亟需完善的照护体系

  积极老化是指什么?我认为首先承认老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实现积极老化,是要懂得老化虽不可避免,却能延缓。这除了需要个人、家庭的配合,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其突出表现为建立一个完善的老年照护体系。

  建立老年照护体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明确老年照护的原则。老年照护不是单纯为老人治病治残,而是要努力维持并改善老人身心功能,调适病残,延缓老化。老年照护要达成的目标是维护老人尊严,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最大程度独立、自主,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是区分老年照护的范围。照护内容包含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和社会参与。生活照料是基础性、高频率、技术含量较低的照护;健康护理是关键性、技术含量较高照护;社会参与则能促进老人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三是确认老年照护的方式。最基础的方式是社区支持的居家照护,由社区派遣正规照护人员与家庭非正规照护人员共同为老人在家中提供照护。另一种方式是多目标的机构照护,以机构的优质照护资源,为入住老人提供各项照护服务;还可为所在社区、地区乃至全国老年照护的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目前,代表老年照护发展趋向的照护方式是养老社区和智慧养老。养老社区集机构养老和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优势于一体,能提供连续性多领域的老年照护。智慧养老的标志是远程的医疗照顾、服务型的机器人和还有智慧住宅。这些服务能实时监测和应对老人的健康和安全风险。照护便利度提高了,老人依赖度也会提高,所以,照护同时要提倡老年人的自理,在各种自动化系统中加入手动功能。▲

  

  为老人设计一个“家”

  澳大利亚的养老体系分两部分:退休老年公寓和养老院。退休老年公寓完全私立,养老院则由联邦政府资助。澳大利亚规定养老服务只能由私人机构开展。因此,大部分养老服务是宗教机构和营利性企业提供,联邦政府则会为老人住宿、社区服务和家庭护理买单。

  在澳洲,社区赞助的养老服务评定小组(ACAT)会对老人的养老需求等级进行评定,一共分8个级别,每个级别政府资助数量不同。只有当家庭或社区无法提供需求的养老服务时,才会去养老院。因此,澳洲养老院只为需提供12小时以上护理的老人准备。养老院设施都是仿照家庭环境布置的,大部分是带浴室的单人间或双单间。

  养老院会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特定的设施与居住设计,这类老年人因为失去现有记忆而生活在“更年轻”的年龄阶段。因此,澳洲的养老院会给痴呆患者提供让他们觉得熟悉的环境,所有设施、设计创造出的都是“家”的感觉,而非养老“机构”。

  比如,水龙头是他们熟悉的形式;热水和冷水的标志是熟悉的红色和蓝色,而不是黄色;房间门口挂上全家福;出口的门必须一直保持开启状态;户外小道的设计必须能使他们安全返回工作人员区域;洗手间一直开夜灯等。

  我认为,以下一些经验可供中国养老事业借鉴。1.为贫穷、无家庭支持的老人提供支持性资助;2.建设之前,先考虑哪些区域、哪些护理是必需的;3.鼓励私立机构提供退休老年公寓和护理支持;4.能够为上年纪的独居老人(非痴呆)提供家庭服务;5.养老设施的设计需要一个特别的方案,而不是一个“医院”。▲

  

  打造中国的养老示范工程

  爱晚工程于2008年1月23号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成为我国养老产业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晚集团作为爱晚工程唯一启动运作平台,着重加强国际资金投资、高端引进等国际合作,全面推动中国养老产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爱晚启动建设包括北京、海南、江苏、四川、山西、河北、内蒙古、安徽等在内2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数百亿人民币,建设总面积超过几千万平方米,组成参观连锁、异地互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涵盖餐饮服务、心理慰藉、生活照料、自我实现、医疗保证、文化娱乐六种和谐服务,形成全程医疗医养结合,长期护照护理和爱晚护理的模式。

  爱晚保险,以服务老人、服务社会为宗旨,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资产、养生等一系列产品。集团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定期举办中国养老产业相关培训,打造良好的人才、科技、理论基础。

  作为中国养老产业的领军企业,爱晚将始终坚持以满足老年人实际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己任,积极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区机构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举社会之力,将爱晚工程打造成为中国社会化养老的示范工程。▲

  

  社会化养老要实现“四化”

  什么是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养老有四个最重要的指标: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我们从传统的养老机构走向社会化养老,这“四化”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化”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投资是最上游,中游是开发、建设,下游是运营管理。目前,从顶层设计上首先要解决融资的问题,因为养老是一个长周期产业,投资大概需要10~20年,这个问题不解决,产业就没有后劲。

  第二“化”是服务对象社会化。过去养老机构都是政府办,主要解决三无老人养老问题。现在市场格局变化,企业办的营利性机构主要解决中高端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这本身不存在问题,但对中国老人来讲,最穷和最富的一定是大多数。我们养老项目究竟为谁而做,政府清楚,企业更应该清楚。

  第三“化”是服务形式多样化。我们常说“9073”,指居家养老90%,社区养老7%,机构养老3%。即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撑。但这3%的机构养老空间有多大,定位是什么,一直是产业中的一个困惑。

  第四“化”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养老需要什么人才?从一个项目开始,我们就需要策划师、养老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工程监理和项目评估师。到了项目运营阶段,我们还需要院长,需要专业的社工师、监护师、养护师,需要老年专科医生、专科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可目前,我们只有养老护理员,其余都缺失。此外,现在管理者缺失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合适的院长,没有懂养老的运营管理者。(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老龄化是挑战 更是机遇
05/23/2014 9:04 am 发表

老龄化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社会化养老”这个题目,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养老事业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中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经济转型的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好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二是社会是否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从这方面来讲,养老事业正符合了这样一个大的目标。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亿,10年后将超过3亿,养老事业关系到这两三亿人的生活是否健康、稳定和幸福。

  第二,养老事业社会化,对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宏观来讲,我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是把政府的公共债务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当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因养老保障制度而面临的重大困难。目前,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已超过GDP的50%。要想控制债务水平,必须由全社会来支持养老事业。

  第三,养老产业,包括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目前,通过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多30%。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可以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民生的提高,保持社会稳定。

  老龄化是一个挑战,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是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产业、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要把养老事业做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共同努力。


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模式

  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世界老龄化问题的普遍性,但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各个领域产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也日益突出,综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任务现实而又艰巨。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行,进一步加强有关养老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为社会各界养老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与会嘉宾本着面向未来、互相尊重、坦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养老产业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讨论并制订交流合作计划,让经验与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共同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能力。

  爱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尚德品高,目标远大,希望我们继续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勇于创新,联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继续积极探索出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模式。


关心养老就是关心自己

  作为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从“少年中国”走到了“银发中国”。养老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繁荣,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关注养老、关爱老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近年来,国家始终致力于养老事业的发展。2013年推出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也日益加大,养老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爱晚工程作为中国社会化养老的探路先锋,是了不起的事业,是让人尊敬的事业!在此,我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呼吁媒体多关心老人,多关注养老问题,多宣传养老产业,多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出力。

  首先,我建议媒体多传播先进的养老理念。当前,我国养老产业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肩负起理念宣传的任务,把真正科学、权威的先进养老理念传播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让百姓更早知晓、更早行动,积极改善晚年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二是建议媒体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目前,社会养老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媒体可依托自身的优势多报道相关资讯,调动个人、集体和整个社会的力量,将所有关心和探索养老产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的良性联动,使社会化养老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生命时报是一份高品位的健康类报纸。这些年,生命时报一直关注中国的养老问题,并为此默默做了很多事情,希望生命时报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我相信,通过媒体的助力,由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强强联合,我国的社会化养老事业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

  小时候,长辈说人都会老的,因此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父辈,关心养老就是关心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国的养老事业积德行善,多做贡献。(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生命科学助力社会化养老
05/23/2014 9:07 am 发表

生命科学助力社会化养老

  最缺养老护理员

  中国养老服务业能否成功,我认为,重点不在于盖房子,而在于人才队伍够不够,现在的问题是人才严重短缺。

  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包括老年医学人才,服务于老年人群的医生、护士、心理师、营养师、社工等,如果缺乏这样一个团队,疗养院、养老公寓等建得再好都不够。我有不少老年患者,他们不愿意去养老院,或者去了又回来,很多就是因为看病不方便。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两会”期间,我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养老护理员制度的提案。我发现,有很多控制不好的心衰病人,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找我看病,就是因为老忘吃药,家里没有人提醒他吃药。很多老年病人缺乏最基本的护理,导致慢性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事实上,2002年,我国就制定了养老护理员规范,这么多年为何没贯彻好?我开始展开调查并发现了很多问题。

  养老护理员能解决居家养老照护的难题,但我国短缺到什么地步呢?按照全国3600万~37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算,我国需要1000万养老护理员,但2010年我调查时,中国养老院里的护理人员才23万。我在昆明做的调查发现,真正经过培训、拿到养老护理员证的仅1000人。

  要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我认为,第一,要更新养老护理员规范,第二,要加大政府投入,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第四,要建立一个机构,组织他们在培训完成后更好为老人服务。

  养老院缺少医疗机构,如何做到医养结合,是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大问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比如怎样才能把医疗网点与养老机构相结合,如何发挥已有老年病专家、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的作用等。▲

  

  延长老人健康生命周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年人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运动健身、医疗保健、养生康复、延年益寿等健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想从5个方面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一、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是实践“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观念最直接的实践动力。1990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指出健康绝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而是要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1999年,WHO又一次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口号,要求老年人不仅要健康,还要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共事务,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健康,离不开老年保健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可以增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延长老年人的生命预期,这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轻养老压力。庞大的老年人群,如果身体状况出现大问题,将造成很可怕的压力。按照“疾病压缩理论”,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能延长老年人的健康生命周期,缩短带病生命周期,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

  三、发展老年保健事业,能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把闲置资源动员起来,让养老服务业为老人所用。

  四、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可以有力带动老龄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比如日间服务(托老所)、24小时照护等,这些对老年用品的研制开发将起到一定作用。

  五、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慢性病。许多人由于疾病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动、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去掉不良生活方式,爱惜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就是把健康的金钥匙握在自己手中。▲

  

  提供更多心理卫生服务

  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老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对事物的感知速度、灵敏度、注意力在下降,加上退休后参加的社会活动相对较少,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要想让老人的生活质量更高,需要在多个层面推动老人的精神健康。

  情绪、认知问题是老人最常见的两大心理问题。情绪方面,中科院组织的29个城市调查发现,约有40%的老年人有抑郁情绪,全国老年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2%。很多老年人慢性病缠身,这会加大抑郁症风险,因此做好慢性病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老年抑郁。

  让人担忧的是,我国很多抑郁症老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识别、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在综合医院看病,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神经科等都看了一遍,没发现问题,最后才会去找心理医生,看看是否是情绪问题。我们在2012 ~2014年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最常见的表现是郁闷,其他的还有睡眠不好、腰酸背痛、心慌气短等,由于这些身体表现,诊断往往被延误。

  要解决老人的情绪问题,首先,需要通过各种健康教育,让老人了解到情绪给一个人生活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其次,老人要学会改善睡眠质量,这是缓解情绪非常重要的保障;再次,要打破“情绪不良、兴趣减退、社会交往减少”的恶性循环。此外,还要帮助老人减少负性思维,鼓励他们多锻炼,加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老人的认知问题方面,大家最熟悉的疾病就是认知功能障碍,也就是常说的痴呆。但在痴呆前,还有一个状态叫MCI(轻度认知障碍)。2000 ~2012年,全国5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MCI检出率约为14.2%,痴呆检出率约为4.4%。这说明老年人认知问题非常普遍。

  关注老年人的认知障碍,首先要及时发现和识别它。现在有很多非常方便的方法能初步发现,比如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下载相关应用,也可以通过老年人的判断力、计算能力、兴趣等是否发生了变化,帮助早期发现。

  2012 ~2014年,我们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的社区老人心理服务需求调研发现,约有20%的老人表示需要心理服务,这个比例相当大。医院心理门诊能看过来的病人有限,我们希望能把更多的工作延伸下去。很多社区设有心理卫生服务站,但缺少专项经费和专业队伍,能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最后,我呼吁一定要重视预防,以社区为依托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积极完善社区和居家康复照料体系,因为慢性病会加大老人心理问题的发病风险。(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养老产业提升区域发展
05/23/2014 9:08 am 发表

养老产业提升区域发展

  规范标准,切忌盲动

  这几年,为应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我们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基础研究逐渐加强,标准制定工作也步入正轨。

  在养老服务领域,我们已先后发布 4 项国家标准、4 项行业标准,目前在研立项标准 36 项。从工作机制上看,我们组建了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他组织代表组成,负责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工作。

  不过,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有待完善;标准强制性不足,实施效果有待提高等。整体来说,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与行业发展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我认为,首先要把建设目标明确。“爱晚”的宏观思路应该是很好的。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养老服务标准出来后,叫好不叫座。国家花了很多时间做调研,但标准出来后,社会上知之甚少,原因就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我们想利用这几年时间进一步推广试点工作,力争2017年在全国重点省市普及和开展。

  现在我最关注也最担心的,就是养老服务业非常火,进入最佳战略机遇期的同时还有“冰”的一面,需要冷思考。养老服务业一定要把基础做好,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标准化。重视。形势很好,但切忌盲动、躁动,尤其不能搅局。要规划好标准,一要正确研究判断,二要整合资源。▲

  

  政府对养老要多补贴

  要提高养老能力,第一,要把各方面资源动员起来,采取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第二,要着力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明确政府对百姓养老问题到底该管哪些事情;第三,要努力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应从补需供方为主转向需方(需方指有养老需求的老百姓,供方指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提高公平和效率。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认为,重点应做好3件事:一是大力发展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要让企业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业;二是要优化机构养老的资源配置,特别注意改善养老服务机构的功能布局,尤其是要发展护理性机构;三是要实施老年照护服务补贴制度。经过对家庭的评估,政府对有经济负担能力的不管,经济困难的则根据困难程度进行补贴。

  我再提几点建议:首先,加强规划和政策统筹。现在,政府各部门意见不一致,缺乏统筹,高度散乱;其次,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这包括政府直接购买养老服务和通过政策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两方面;再次,实施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放开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最后,要制定实施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政府只做监管工作,不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旅游和养老协同发展

  康体养老是云南省将要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是规划明确提出的6大产品类型之一。我们将围绕5个方面抓好养老、养生的旅游工作:

  一是围绕地产开发打造康体养生产品,按照公建民营建设的发展思路,政府放手一些工作,交给企业、交给民办,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养老项目的开发建设,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实现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的有机统一。

  二是围绕酒店建设打造康体养老产品。通过入驻养老元素,完善养老设施,建设一批起点低、风险小、回报产权式的酒店。

  三是围绕景区建设打造康体建设。利用美丽的自然风光,完备的旅游设施,完善老人特别是残疾老人的特殊需求,让老年人有度假、观光的好场所。

  四是围绕社区建设打造养老产品。依托全省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完善社区的医疗、服务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五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康体养老。老年人喜欢安静,在特色村、古村古镇的建设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爱晚工程论坛的举办,也将成为云南旅游产业和社会化养老体系融合发展的里程碑,云南省旅发委将给予大力支持。▲

  

  社会化养老三大战略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曾 毅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大势所趋,谁也改变不了。社会化养老,我们要抓好3大战略,才有可能将老龄化的挑战变为机遇。

  一是尽快实施普遍二孩软着陆,即普通家庭也可生二胎。所谓“软着陆”,可以因地制宜,为了防止生育危机,在那些很多人想生二孩的地区,可以让年长的先生,年轻的后生。而在晚育少育者较多的城市,则可以一步到位实施普遍二孩政策。这样既不会造成生育失控,也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是逐步提高平均退休年龄。现在,日本、美国退休年龄都在65岁左右,但我国的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为55岁。退休年龄偏低,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如果退休年龄不变,未来的养老金缺口率会非常严重。

  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是在构筑新的“万里长城”,一是农村老龄化比城镇更严重,需要保险覆盖;二是能让年轻人缴纳保险,增加保险基金,应对超支。

  我认为,养老产业发展也有3大战略:第一个是应深化改革。公办养老机构除保留少数一部分外,应尽快改制,这更有利于公平,而且民办养老机构多了以后,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为百姓解愁,为国家分忧。

  第二个是全面培训养老产业高中端(管理)人才。国际上很多大学有健康老龄方面的学院,但据了解,我们国家类似的学院几乎是零,希望有眼光的企业家以后能投资。

  第三个是建议倡导“善和乐孝”的养老模式。善是善良,和是和谐,乐是乐观,孝是孝顺,这样的养老模式能让慈善家,包括专家都参与进来,鼓励志愿者给他们建立档案。(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破解中国养老困局
05/23/2014 9:10 am 发表

破解中国养老困局

  中国老龄化现状严峻,但与之相适应的养老设施、制度、服务等还没有跟上,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十分有限。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该如何破解,中国养老的出路在哪里?论坛上,在生命时报社副社长刘晓菲的主持下,几位专家就此展开高峰对话。

  《生命时报》:在养老方面,住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听说王教授近期参与了一个关于老年人住房需求的研究,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美国杜克大学人口健康与老龄研究中心资深研究科学家王正联:人口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的确会对住房产生新的需求。前不久,我们承办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个科研项目,以河北省为例,对家庭住房需求进行预测。从结果来看,河北省、乃至全国,对住房的需求都是一路上升的。虽然到2030年,我国人口可能出现拐点,人口数量下降,但对住房的需求不会减少,尤其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从预测来看,2010年65岁以上老人对住房的需求相对增长量是378万,到2030年,这个需求增长量可能增加到742万。从这点可以看到,老龄人口对住房需求隐含着巨大的市场,这对各级政府、开发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建立更多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和社区。

  《生命时报》:中国养老现在面临种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是有所缓解,还是愈演愈烈?您认为延迟退休对于缓解养老困局的作用有多大?以房养老政策行不行得通?

  原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目前,中国式的养老困局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也是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同时还是社会民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我们应该着手去解决现在面临的比较急迫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未来,包括70后、80后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就和今天的主题密切相关——社会化的养老,就是要靠政府、靠市场、靠各个社会组织。

  老龄化快速发展,到2020年以后,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部分人进入老龄,带来的问题将非常严重,所以推迟退休是有必要的。不过一定要实行渐进的设计,从顶层进行。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决策,一定要有前瞻性,还要考虑如何解决养老金亏空的问题。

  以房养老比较有争议,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去年人大,包括我们的立法都提到了以房养老,从现在来看,老年人是不太接受的。我们希望以房养老能够做一些试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在改变,通过试点去探索经验,也是一种创新。

  《生命时报》:德国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过捉衿见肘的情况,但现在他们发展得非常好,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一起分享?

  德欧华联有限公司创办人、德国工商企业联合会主席威格: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德国在养老房地产开发上的一些经验。德国养老房地产的开发,有国有的也有私有的,无论哪种养老地产,都会提供附带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因此比普通房产投资回报率高很多。我认为,真正的养老地产,不仅仅是盖个房子让大家住进去就可以了,还必须提升养老服务,对中国养老房地产发展来说,这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经验。

  针对中国养老产业如何破局的问题,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养老2.0”,也就是政府提供养老设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这个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模式,还基于德国的经济基础以及各项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高科技的发展,它所带来的种种技术和设备,使得老年人可以更方便、自由的移动,可以吃得更营养健康。

  《生命时报》:说到养老上层建筑,得先谈一下医疗,作为老年医学的领军人物,请李老师谈谈中国的老年医学这些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与国外相比较,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原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李小鹰:从解放到现在,中国老年医学有很大的发展:第一,队伍的建立。我们现在老年学的专家队伍、老年学的护理队伍都是解放以后培养起来的。第二,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也建立了。第三,我们为国家提供老龄化数据库。第四,老年媒体方面,包括杂志、报纸、电视节目等等,都已经有了完整体系。第五,我们的交流途径也越来越多了。

  但与外国相比,我们老年医学的差距还是很大。第一,学科建设。老年医学在中国还没有确立,没有资质,没有评估,没有准入,这个我们正在申请。第二就是医疗机构,老年医疗机构严重缺乏。第三,人才培养体系,这跟国外的差距还很大,包括老年方面的护士、社工、心理师,整个培训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我们医养分离,已有人才发挥的作用也不够。

  《生命时报》:我们常提到一句话,就是上医治未病,这就离不开有效的健康管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化养老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教授、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理事钮文异:养老既然离不开健康,我们就要对它进行科学地管理。其实,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涉及到一个团队对老人整体的呵护,这包括护理、康复、心理等等。这个团队里边我们还应该加入一个成员,就是健康管理师。而且,后边还需要一个健康管理机构。目前,这种健康管理机构市场需求量很大,发展也非常迅猛,已经从开始的几家到现在的几千家了。

  健康管理的本质是科学地来评估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科学地进行干预。目前在社会化养老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专业性的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都需要健康指导,因此在这方面,健康管理可以提供相关的人员培训,既包括管理人员,也包括具体的服务人员。总之,健康管理的介入,可以使我们社会化养老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为老人服务。

  《生命时报》:刚才几位专家分别谈到了医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老年人除了经济和健康外,在文化心理层面上也有很多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寿星基金管委会副主任王峰:我想概括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中国老年人的长寿者越来越多;第二句话是中国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广。

  先说长寿,中国现在百岁老人有5.4万人,跟6年前相比增加了60%左右,这个现状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再说需求,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有三种转变。第一个是从物质需求转向物质与精神同步追求的层面。过去老年人见面打招呼,一般都是“吃饭了吗”,现在是“上哪儿玩去”,已经提升了追求的层次。第二个是养老服务业,我觉得养老可以提,但最好用“享老”,享受幸福的老年生活,新时期的老年人更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第三个转变是老年人的文化追求方面。从过去不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到现在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生命时报)



当我老去时

  陆杰华:人家说,“养儿子,等于建了个建设银行,养女儿等于建了个招商银行”。我认为,保证好自己的健康,是最大的养老投资。

  威格:老年人不应该只待在同一个地方。我老了后要到各个地方旅游,所以,希望中国老年人将来也可以到国外走走。

  李小鹰:我会和老伴选择好的养老院,跟亲戚好友住在一起。我很喜欢给人看病,所以将来还会到养老院的卫生所帮忙。

  王峰:我期望中的晚年很精彩,可以概括为三部曲:70岁之前工作,70~90岁遍游世界,90岁后进养老机构。

  钮文异:人不是因为老才变得动作缓慢,而是因为慢才变老,所以我特别强调锻炼。另外,还要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王正联:我的目标是一定要老有所为,就是活到老,工作到老。我在美国看到一个新闻,一名百岁老人依然在工作。所以我的心愿就是要永远的工作。(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05/23/2014 9:12 am 发表

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老龄化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个人都会老。所以,老龄化问题任何一个社会、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一个人都无法逃避。

  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当其冲是国家的责任。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还牵涉到他们的家庭、子女,甚至亲友。这些人的幸福,国家都应该关心,应该想办法多承担一些责任。具体来讲,就是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保证足够的经费,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从健康方面来说,人到了中老年,患病率会提高,比如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人,糖尿病患者接近2亿人,此外还有心血管病、肿瘤等。这些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处理?就需要有专门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来处理。

  此外,老年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比如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研究发现,失去老伴的鳏寡老人,死亡率比有老伴的高10倍以上。所以,孤独的老人应得到特别的关照。全社会都要多为老年人考虑,从他们的业余生活、发挥余热、穿着打扮等方方面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人的寿命到底应该活多长?据医学统计,人的寿命应该是活到130岁,但现在远远没有达到。如果按照一生的寿命是130岁来说,70岁前就算是青年或者中青年,70~100岁才算是青老年或中老年,100岁以上才真正算老年。按照这个说法,我们绝大多数人还算中青年或青老年。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时间要生活,我们应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活得长久,活得精彩。


爱晚”是粒精神的种子

  在阳光明媚、夏日清晨凉爽的美好时节,在这美丽富饶、多彩神奇的西双版纳,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商讨中国社会化养老事业的民生大计,这是送给我们云南人民和西双版纳人民的一片真情,一份厚礼。

  云南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高原明珠,它有绿色、生态、秀美、多姿的壮丽河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是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它有彝族、白族、壮族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它气候多样,涵盖温带、热带、亚热带三带气候呈现;它资源丰富,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作为理想神奇沃土的西双版纳,更是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闻名于世。

  有一个梦叫中国梦,有一份情是爱晚情。党中央国务院将老有所养精神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养老这一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这既为中国加快养老服务职业指明了方向,又制定了有力措施。爱晚工程的实施,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创新举措。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爱晚工程如同一粒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沃土之上,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真诚地希望爱晚工程这一粒精神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我们云南,播撒在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在大家的陪护下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发表新帖 | 发表回复
Note: 如果转载的信息涉及到版权,麻烦通知本站,以便第一时间尽快删除!
 
分享 |

 

标题导读 


金秋时光 


最近主题 


站务公告 | 隐私政策 | 使用规则 | 帮助中心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 媒体报导 | 黄金会员


©2023 YouM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