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客 | 登入查看你的信件 | 繁体 注册| 账号管理| 私人信箱| 搜索本站| 登入
YouMeta 北美论坛 - 休闲养生
北美休閒園地﹐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生活充滿歡樂
声明:会员转载或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本站首页 -> 休闲娱乐 -> 北美论坛 生活情感 | 健康世界 | 文学园地 | 搜索论坛
生活情感
美国生活
交友约会
恋爱婚姻
亲情至爱
女人世界
男人天地
金秋时光
艺文娱乐
休闲茶馆
笑话幽默

健康世界
健康新闻
医药卫生
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
妇幼保健
男性健康
益寿延年
健康顾问
健康生活
美容时尚

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06/22/2014 4:09 pm 发表

类别: 休闲茶馆

心理学家普里特让人们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另外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骑行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的平均时速则为32.5英里。此外,普里特在让人们完成计数和跳跃等任务的实验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性别助长是社会助长中的特殊现象

  在社会助长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学者金盛华于1989年最先提出了“性别助长”的假设。他认为,“对于性意识发展成熟的人,异性有高于同性的特别行为促进作用”,即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体,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行为的效率提高。

  一般来讲,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到积极的作用。蔡文楠在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共同参与班级活动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努力,表现出色,希望在异性同学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据调查,80%的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都承认,与异性同学在一起学习、工作或活动,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感。

  王青对不同年龄人群的性别助长特点进行了考察,发现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小学二、四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同性注视和异性注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性别助长作用。而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性意识得到较高水平发展的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在异性注视下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明显高于在同性注视下的次数;女生的结果较为复杂,小学六年级女生在同性与异性注视下,完成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初二女生在异性注视下完成的次数反而明显少于同性注视下完成的次数,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干扰作用。李朝旭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异性观众可以助长男性被试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但会削弱女性被试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可见,男性更易出现助长现象,女性则不易出现助长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抑制现象,即性别助长效应并不存在普遍性。

  印象动机和唤醒状态影响性别助长

  戈夫曼提出的自我展示理论认为,一个人总是倾向于为他人留下最好的印象。根据该理论,男性的性别助长现象是由于男性受到一种印象动机的推动,即男性为了给对方留下较好印象,获得“美人垂青”,于是尽力去展示自己,从而“理所当然”地对作业任务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这一印象推动的多少也取决于异性观众的魅力高低。一般而言,在高魅力异性观众在场的条件下,男性倾向于以较好的表现来向观众展示,从而博得她们对自己的好印象或其他积极的评价;而低魅力异性的在场,会使男性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甚至对当前作业产生干扰。对于女性而言,她们更加看重其行为或表现是否符合人们对女性的角色期望,是否能赢得异性观众更多的积极评价,而异性对女性的肯定多是在女性的外貌、气质和性格上,所以女性并没有必要竭力达到最好的工作业绩,也就难以出现性别助长现象,相反有时还会出现抑制现象。

  威尔逊从生理学的视角解释了性别助长现象。他认为,男性在与异性相处的情况下,为了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比在同性情况下更认真、更稳重,大脑皮层可能处于低唤醒状态,其任务的完成水平比在同性情况下有所提高。而女性在与异性相处时,可能会比较在乎自己在异性面前的表现,考虑得过多,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任务,大脑皮层可能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其任务的完成水平比在同性情况下有所降低。

  任务情境影响研究结果

  就现有的有关性别助长的研究来看,其结果都显示:性别助长不具有普遍性,男性更易出现性别助长,女性却难以出现,甚至还会表现出抑制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研究所给出的任务更多偏向于技能和操作性方面,出现了任务选择偏向。相对于女性来说,这些任务更加适合男性,抑制了女性实际能力的发挥。若是换作更加适合女性或者不存在性别偏向的任务,也许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使用物体特殊用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报纸的用途)测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研究中,女性在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成绩明显提升,即出现了性别助长效应;但是在比较困难的解决科学问题的任务中,女性在异性关注条件下的表现有下降的趋势。这再一次证实了我们的假设:任务情境对研究结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实验中任务的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研究结果的解释,也必须考虑到研究中所使用的任务。

  此外,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一对一的实验情境,即在一个单独的实验情境中只有一名女性和一名男性。若实验在团体情况下(多名女性和多名男性)进行,结果又会怎样呢?目前,在团体情况下的性别助长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正是今后的研究应该着眼之处。在一项刚刚完成的有关团体中性别助长的研究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性别助长效应,团体中的性别助长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研究。(心灵咖啡)


引言回复

by 消息中心

发表新帖 | 发表回复
Note: 如果转载的信息涉及到版权,麻烦通知本站,以便第一时间尽快删除!
 
分享 |

 

标题导读 


休闲茶馆 


最近主题 


站务公告 | 隐私政策 | 使用规则 | 帮助中心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 媒体报导 | 黄金会员


©2023 YouM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