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躁鬱症 情緒波動止不住
|
05/17/2014 4:54 pm
|
类别: 健康养生
躁鬱症包括兩個時期:躁狂發作與憂鬱發作。躁狂發作下心情高昂,可能極度愉悅或易怒、話多、想法誇大、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需求減少、大肆購物等;憂鬱發作則是心情沮喪、提不起勁、活動力降低、疲累、失眠、想自殺等。
約6至7成患者一開始是憂鬱發作,容易被誤以為是憂鬱症,當患者突然精力充沛,夜以繼日追逐不切實際的目標時,才發現原來是躁鬱症。如果身旁的人有類似情況,務必要尋求醫療協助。
躁鬱症需要藥物治療,但心理層面對治療的影響也不容忽略,下列方式可提高治療成效:
1.坦承問題才能正確診斷:躁鬱症不同於憂鬱症,「抗憂鬱劑」無法有效治療躁鬱症。許多患者礙於面子,只陳述憂鬱症狀,隱瞞躁狂發作時的失誤,使醫師無法正確診斷。門診曾有一位30歲出頭的患者,發作時購買5個靈骨塔塔位,卻不願向醫師坦白,錯失治療先機。
2.辨識前驅症狀,才能及早介入:透過情緒日記追蹤,可瞭解患者當前情緒波動過於強烈,提早察覺躁鬱發作的來臨。有位20歲出頭的女同學,每次躁期來臨前,開始熬夜進行許多任務,睡眠開始減少,就是她的前驅症狀。
3.學習壓力管理,降低再次發作:壓力事件愈多,發作的可能性會增加。反之,學習壓力管理技巧,能降低發作的可能性。當情緒不穩定,應盡量簡化生活,例如:不要衝動離職、搬家或離婚,避免帶來更多麻煩。
4.理性討論增加服藥順從性:家屬應耐心傾聽患者對藥物治療的疑問,不是一味要求患者服藥。當患者擔心被藥物控制一輩子時,家屬應同理患者害怕的感覺,再引導患者思考,如果沒有服藥的不良後果,如任意投資帶來的金錢損失等。
躁鬱症除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可輔助提升療效,心理師可與患者一同努力,面對難纏的情緒波動。(聯合新聞網)
by 休闲中心
|
|
|
躁鬱症 延誤治療傷腦
|
05/17/2014 5:00 pm
|
●若身邊人有時異常精力旺盛,說話連珠炮發;艱時卻憂鬱低落,甚至有手抖驚恐等徵狀,留意他們可能患雙相情緒障礙,又稱躁鬱症,患者的兩極情緒交替出現。據香港研究顯示,若患者未獲及時治療,會出現認知障礙、思維能力及記憶力衰退等腦部問題。民眾對該症認知不足,衍生不少謬誤,例如以為病症源於患者本身的性格缺陷、毋須服藥也可控制病情等。有精神科醫生呼籲社會打破歧見,助患者早日求醫。
★青春期至30多歲高發
香港雙相情緒學會會長兼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指,該症是大腦功能失調引起的情緒問題,既非先天性疾病,也與患者性格無關。患者反覆出現躁狂亢奮及憂鬱悲觀兩種極端情緒,例如有時情緒高漲、自信多言,睡眠極少仍精力旺盛;有時卻內向自卑、對事物喪失興趣。
香港雙相情緒學會學會榮譽秘書林震醫生指出,該症的高發年齡為青少年時期至三十多歲,男女比例相近,部分嚴重個案一年可復發逾四次,每次發作時可能只呈現躁狂或憂鬱其中一種情緒,醫生會仔細詢問過往情緒起伏狀況,以作診斷。
★近半人反應記憶衰退
學會委員張逸和醫生表示,患者承受極端情緒波動的痛苦,惟患者及家人往往未能及時察覺不妥而求診。他早前與其他專家完成一項香港研究,發現近半數雙相情緒障礙患者有大腦執行功能與綜合專注力問題,並有認知功能障礙等,大部分患者的思維速度、反應力及記憶力衰退,反映若不及早治療,可對腦部構成長期損害。
另一委員黃詩敏醫生稱,患者一般需服用情緒穩定劑及其他精神科藥物,並實行心理及行為治療,如要求患者紀錄情緒波動模式、維持正常社交等。醫生及心理學家必須仔細跟進患者的情緒轉變及服藥反應,不時調整療程。 (東方日報)
by 休闲中心
|
|
|
Note: 如果转载的信息涉及到版权,麻烦通知本站,以便第一时间尽快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