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Meta - 金秋时光 - 高龄老人的养生智慧
欢迎您,访客 | 登入查看你的信件 | 繁体 注册| 账号管理| 私人信箱| 搜索本站| 登入
YouMeta 老年之友 / 图文分享
部分图文内容采用AI技术制作,仅供娱乐/参考
Email: abc@youmeta.com Text:626-765-4629
本站首页 -> 老年之友 -> 图文分享 参考消息 | 精彩图文 | 精彩故事 | 美国生活 | 生活休闲 | 老年生活 | 搜索论坛
北美家园/美国生活
洛城生活
赌城生活
南加生活
北加生活
纽约生活
美国各地

老年之友/生活休闲
金秋时光
情感心理
生活百态
家庭生活
休闲茶馆
健康养生

精彩内容/精彩分享
精彩图文
精彩故事
精彩话题
精彩视频
幽默搞笑
参考消息
高龄老人的养生智慧
05/07/2014 6:05 pm 发表

类别: 金秋时光

超百岁老人们的养生智慧

有这样一群老人,用生命实践验证了人生可以在坎坷磨砺中走过百岁,他们有着怎样的长寿之道。

  相关研究表明,虽然长寿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遗传基因的影响只占约15%,而85%都和后天环境、家庭、生活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其中自我修养占60%。可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节制饮食,没有不良嗜好,家庭和睦等因素更有利于长寿。

  记者何君林采访了重庆境内的一群百岁老人,去探寻一番他们的长寿之道。

  114岁郑会芬:爱吃肉爱喝酒爱喝水

  郑会芬老人,出生于1900年5月,眼看就要满114岁了。她不仅是家族里最长寿的人,也是目前重庆市最长寿的人,2011年还被中国老年学会誉为“中国十大寿星”。

  虽然面部呈现出岁月的沧桑,但郑会芬老人头脑清楚,谈吐正常,能自己在庭院里慢慢行走散步,自己吃饭穿衣、起床和睡觉。人们都惊叹于老人的长寿,想从她身上探听点长寿秘诀,不时有陌生人慕名而来。

  其实,老人没什么秘诀,对吃喝毫不讲究,也没有特殊爱好。在饮食方面她总是顺其自然,有啥吃啥,粗茶淡饭;现在老了特别喜欢吃家人为她熬的粥,每餐都要喝一小碗。如果说真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老人爱吃回锅肉、爱喝白酒,爱喝白水。

  也许是自小靠种地为生的原因,老人一生都喜欢劳动。现在每天早上7点起床,自己认认真真梳洗一番,中午要小睡一会儿,晚饭后9点左右就自己去睡觉了,每天还扫扫地,不时在庭院散步走走,有事没事就拿起扫帚在屋里慢慢扫。据家人讲,老人睡觉的屋一直是她自己打扫,每逢晴天,她还要把院坝周围长的杂草拔掉。虽然老人的动作慢腾腾的,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却给人一种从容之感。

  老人看上去很慈详,一生心态平和,待人忠厚,知足常乐,与人与事没有纷争,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淡定和坦然。家人说,她做任何事情都不慌不忙,一生做人做事都不是很操心,是家里的一个“和事佬”;而且老人压根就不会吵架,从来没有跟家人或邻居大吵大骂过。如今,老人一家和和睦睦,正慢悠悠地等着她的114岁生日。

  111岁周永祯:最离不开的是蔬菜

  1903年8月出生的周永祯老人,今年就快满111岁了。据介绍,老人是家族里最长寿的人,她的哥哥也活到了90多岁,不过她的子女全部都已经过世。

  周永祯老人看上去远比111岁要年轻,除了听力不好,她眼不花、手不抖,眉毛至今青黑,还可以自己穿针引线缝鞋垫,自己洗衣服,生活上能自理,从不麻烦小辈。可能是过去长年累月干农活,铸就了老人的一副好身板。现在干不动农活了,但老人仍然喜欢劳动,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家长里短的琐事少操心。

  老人喜欢做手工,爱在太阳下做针线活,她脚上穿的鞋都是自己做的。老人不仅给自己缝制鞋子和鞋垫,还缝制一些送给亲戚、邻居。据家人讲,偶尔还有人特意找上门来,出高价购买老人的手工鞋和鞋垫,想沾沾长寿之气,但老人从不收钱,手头有现成的就顺手送给人家,没有就慢慢做。

  除了针线活,老人每天都会走出家门去散步。只要天不下雨,她都会雷打不动地推门而出。家里人担心她年迈,劝她不要出去,或者少出去,但老人假装听不见,依然我行我素,说走就走。老人散步的时间一般是在早饭过后,也不需要家人陪伴,只有一只小黑狗,老人和狗相伴而行,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家人介绍,老人基本不挑食,无论是稀饭还是苞谷粑,吃啥都可以,但在肉食方面只吃猪肉,鸡鸭鱼还有内脏从来都不吃,而老人最离不开的一样东西就是蔬菜,每天能吃上一斤蔬菜。眼下,虽然快满111岁了,但周永祯老人平时很少生病,小感冒都少,即便是感冒了,吃点药也就好了,身体好得叫人羡慕。

  111岁月光华:每天清晨烧水做饭洗衣

  在月光华老人身上,能明显看到岁月的痕迹。老人身体状态相对稳定,但近两年已出现较严重的听力和视力问题。出生于1903年的月光华老人,虽身高不足1.4米,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可是精气神十足,步入老年后,也是忙个不停,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当人们还在酣梦中,她已起来烧水做饭洗衣,忙着操持家务,比儿孙们还勤快。

  据了解,老人一生经历坎坷,初婚因未生育被嫌弃后,于1933年再婚到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此后生了7个子女。1958年又遭遇丧偶,后一直未再婚。1959年因房屋火灾,老人搬迁与当时未婚的3个儿子一起生活。老人一生勤俭持家,艰苦朴素,虽然家境清贫,却并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劳作,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自己的儿孙,过着属于自己的简单生活。

  应该说,人生的坎坷与生活的清贫,没有给月光华老人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她一生性情温和,待人宽厚,知足常乐,常年生活起居都极有规律。如今,虽年迈体弱,但老人非常爱干净,每隔两天都要换一次衣服,每顿饭都要喝汤,日子过得恬静而又有滋有味。用老人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已经很满足了。” (中国中医药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百岁老人夏季养生经
05/07/2014 7:16 pm 发表

今年的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节气,“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立夏后,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改变。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液”,心为阳脏,主阳气。因此,立夏以后的养生以养心为重,专家介绍三种百岁老人的养生方法,帮您强健身心。

  百岁老人花间走 颐养心神气血畅

  立夏以后,随着温度的增高、汗液排量的加大以及室外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和经常久坐的白领一族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如何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进而预防心血管疾患的发生呢?这要向江苏如皋的百岁老人取取经!

  百岁老人数全国居首的江苏省如皋市,超过七成的百岁老人都有养花的习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养生专家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立夏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较好地保护心血管。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液过多地流失,会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伤及体内阳气。但是,不运动也不利于心脏健康,怎么办呢?立夏之后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了,大家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即便是在自己家养花的阳台上散散步也能起到颐养心神的效果,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药王运睛除眼翳 午睡养眼又养心

  立夏后天气渐热,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渐渐觉得晚间睡眠不足。再经过一个上午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可想而知。所以,立夏以后,午睡对防病养生起着关键作用。而午睡最为受益的器官之一无疑是我们越来越过度使用的眼睛!唐代的名医孙思邈,虽然年过百岁但眼睛不花。“目宜长运”便是他平时常用,又传播后世的养眼功法。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称“心藏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很多读者朋友都知道“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在养心。午睡的时候如果能在一开始练练运目,不但会增加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进而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清代著名养生著作《陆地仙经》中也记载了“运睛除眼翳”的养生防病微运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夏承志介绍说,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是中青年也应提前预防。翳状赘肉初期对视力影响不大,但若任其生长,等到长至角膜中心位置时,会盖住整个瞳孔,严重影响视力,而且眼翳长得愈大,也就愈往角膜深层侵犯,届时即使施行眼翳切除手术,也会在角膜上留下疤痕,仍然会看不清楚。

  “运睛除眼翳”的具体做法是:闭目转睛,左右各7次,然后忽然睁大眼睛快速查看物体,自觉眼内有热气。转动眼睛时口鼻短暂闭气,睁眼时尽力用口呵出浊气,吸入清气,各7次。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运睛除眼翳”的本质是眼睛的自我主动按摩,它通过眼睛的主动运动,对眼皮内部神经进行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梳头保健“拿五经” 以指代梳发常黑

  立夏之后,不少人白天工作时间都相应延长一些,养生专家提醒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就算再忙也要记得梳头保健,不但能缓解一天的疲乏,还有助于保持头发黑亮。

  家住溧阳市溧城镇倪庄村的闵六英老太太是江苏省常州市最高龄的寿星,2011年的时候已经109岁,头发黑亮的她让人惊叹。据常州媒体报道,其实她在60多岁时开始长白发了,后听村上一个医生告诉她,只要多梳头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对头皮及毛发的血氧供应,使头发变得乌黑光润。于是,闵老太就养成了经常梳头的习惯,她把木梳随身带,一有空就梳头,一天要梳一百多次,后来白发就渐渐变成了黑发。无独有偶,家住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八家村,102岁高龄的老寿星周兆阶的头发也是依然黑亮,也得益于他经常梳头的习惯,他平时随身带把木梳,一有空就梳头,一天要梳100多次。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中医师戴奇斌介绍说,很多人有早上梳头的习惯,但是晚上梳头的人很少的,一天梳一百多次头的人更少。

  工作繁忙的人们在公共场合或者办公室拿着梳子梳头,似乎有点不太合适,戴奇斌教大家一个用手指梳头的保健法——“拿五经”。先是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每天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3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像百岁老寿星那样梳头,健康也会从头开始!(中国中医药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美学家朱光潜养生之道
05/07/2014 7:17 pm 发表

朱光潜的养生之道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生于1897年,卒于1986年,享年89岁。他的养生之道,也颇值得我们学习。

  散步

  散步是朱先生一天不可缺少的运动。每天他六点左右起床,从燕南园住所漫步出来,近7时回家吃早饭。夕阳西下时,5点钟左右他又去未名湖畔散步,绕着北大图书馆兜个大圈,足有两三里地,约三刻钟再回家。每天早晚一趟,这是他法定的散步时间。“慢慢走,欣赏啊!”也成了一代大师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

  锻炼

  先生早年学过太极拳,但到晚年打拳基本“不按套路”,而是“随心所欲”。据先生的女儿回忆,他的太极拳,也没有招式,只是随心所欲地比比划划。女儿跟他开玩笑:“我看过体育老师打太极拳,不是你这样啊,你这是哪一式的太极拳?“他说:“我这是自己创造的‘自由式’。”

  爱好

  先生业余喜欢收藏古铜器与古瓷器,他尤爱看古碑帖,他心情郁闷时,就看谈碑帖的书,他也喜欢练写字,他说:“书法能舒筋活血,对人的大脑及手腕有好处。人到了不能走动的时候,写字也是一种运动。”只到临终前两年,朱先生因脑病和腿病数次住院,他在医院或在家里每天用颤抖的手抄写古诗。

  乐观

  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境地,朱先生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始终抱有乐观信念。十年浩劫中他被关进牛棚,受尽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身体完全垮了,一场大病几乎断送了他的性命。但凭借良好的心态,他在狱中坚持锻炼,身体得到恢复。后来重获解放,先生一面积极治疗,一面加强锻炼,病好以后又重理旧业。

  1986年,年近90岁的朱光潜先生慢慢走完了他的一生。一代美学大师的长寿之道,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中国中医药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活到百岁的养生口诀
05/07/2014 7:23 pm 发表

活到百岁的8句养生口诀

  1、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2、一日两苹果,毛病绕道过;

  3、一日一枣,长生不老;

  4、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5、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6、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

  7、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

  8、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很管用。(人民网)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百岁老人趣味养生法
05/08/2014 5:56 am 发表

  105岁周敬杰:顿顿吃素就是好

  科学的说法是,饮食要均衡,要荤素巧搭配。传统的说法是,吃素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在105岁老人周敬杰婆婆身上,似乎传统的说法更显灵验一些。

  据称,周敬杰老人一生都吃素食,从不沾油荤。也许是老人小时候生活贫苦,没有油荤可沾,不知油荤的美妙,就像很多人没有条件吃山珍海味,不知其中美妙滋味一样,也就有意无意将其屏蔽在自己的饮食之外。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就算现在不再愁吃愁喝,也依灰按照惯性继续远离油荤。但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老人不说,别人也不能妄猜。总之,老人长期吃素也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除了吃素,老人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都喜欢用热水泡脚,就算夏天太阳如火烤,老人也不例外。没人清楚这有什么道理,老人自个也说不清楚,只说自己就是喜欢热水泡脚,泡了之后浑身舒服。

  周敬杰老人性情温和,乐善好施。虽已超百岁,但老人的身体却很硬朗,耳聪目明,平时也很少感冒,至今思维清晰,每天还坚持看报。据家里人讲,80岁时,老人还能经营面食店;90岁时,常帮着带小曾孙;95岁时,还能独立上下楼,干些家务活,精神头儿令周边邻里无比羡慕。

  如今,老太太吃得香,睡得好,生活有规律,一副好日子大有奔头的样子。

  104岁万银和:生命就在于运动

  “一天不动弹几下,我浑身上下都会感觉不舒服,好像这日子过得缺了点什么。”104岁老人万银和,提到运动,就满脸喜色,样子看上去像个快乐的小孩子。

  万银和老人的家在一栋老式居民楼的5楼,由于修建年代久远,楼里没有电梯,上下楼只能靠步行。对很多人来讲,上下五层楼没有电梯,常常会不由自主发几句牢骚。但在这里住了30多年的万银和老人,不仅没有埋怨牢骚,反而觉得没电梯是件很幸运的事情,每天徒步上下楼,权当锻炼身体。

  曾经,家人担心他年纪大行动不方便,就打算买套电梯房,但老人恋旧不想搬,宁愿在这里天天爬楼梯,家人最终只好作罢。用家里人的话说,老人像是把爬楼梯当成了快乐的老年游戏,而且还上瘾了。他每天早晚都要沿着楼梯爬一遍,长期乐此不疲,且劲头十足,无论上楼还是下楼都一鼓作气,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健步如飞,但也没有想象中的气喘吁吁。

  万银和老人属于那种在家里呆不住的人,似乎总是被外面的世界吸引。老人年轻时就很爱运动,老了也闲不住,总是喜欢到外面散步。他每天都要到社区里散步,还喜欢逛街,从沙铁村到三峡广场,年轻人步行约10分钟,104岁的万银和老人大约花半个小时,但也算是个奇迹了。

  104岁刘昌明:一颗童心伴我行

  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104岁高龄的老人差不多就是一根枯槁木头,耳聋眼花,神情木然呈老年痴呆状。然而104岁老人刘昌明,却远离我们的想象,整个人像是返老还童一般,每天都要耍一阵玩具。

  据介绍,自老伴过世后,刘昌明老人就和82岁的女儿刘静一起生活。父女俩都是高龄老人,加上孙子远在美国工作,平时两人的生活起居全靠外孙女打理。说实话,在同一个屋檐下看到这般高龄的父女俩,愉快地过着美好的老年生活,着实叫人惊讶,也叫人十分的赞羡。

  刘昌明老人虽然视力不好,但很是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坚持听新闻联播,有时还向女儿和外孙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和评论。用外孙女的话说,别看老人的年纪超大,但他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和社会分分秒秒不可脱离,必须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些什么,所以,他把听新闻联播当成了自己每天的必修课。老人还特别重视后辈的教育,四世同堂中有7人是博士,可谓是人才济济。

  如果说老人真有什么长寿之道,也许可以归结为心态好、生活有规律。老人脾气温和,从来不和人争吵。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口味比较清淡。而且,每天都会按时睡觉、起床、吃饭,长年坚持泡脚。最为特别之处,是老人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直到现在,他每天都要玩一会儿塑料玩具,并且玩得津津有味,神情很专注。(中国中医药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百岁老人冬夏饮食秘诀
05/08/2014 9:37 pm 发表

  生于1901年的王云妹老人,排行上海十大长寿老人第二位。老人虽然年逾百岁,但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为了不影响小辈上班,王老太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手脚麻利地洗漱好。  老人精神很好,智力运动、体力运动个个都不落下。麻将玩得高兴时,要到12点才睡;她还喜欢跟人比赛掰手腕,赢的多半是她;春节前她自己下楼去居委会开茶话会,连拐杖也不用;平日里她常在走廊里转转腰、甩甩手、拍拍肩、敲敲腿。她说,适度锻炼能防止肌肉萎缩。

  记者看见,老人除了不吃内脏,胃口特别好,最喜欢吃些零食和水果。不过饮食上王老太也有自己的养生小窍门——冬吃萝卜夏吃红薯,坚持了二十多年。冬季每天早饭后王老太就会生吃一片白萝卜,夏季每天下午3点钟吃一个小红薯。

  老人还说自己有一个很关键的秘诀是,冬天洗完澡后马上吃一片扑感敏,这让她几十年没有得过感冒。因为年纪大的人容易在洗澡后伤风感冒,如果到那时再吃药,很可能就晚了,一旦引起并发症后果就更严重。但是她提醒记者,洗澡次数不能多,冬天一周两次就够了,夏天可适当多一点。另外,如果贪嘴吃多了,她就会服一片多酶片帮助消化。

  王老太的儿子朱老伯告诉记者,老人心态特别好,从不与人计较,总是乐呵呵的,平日里喜欢帮助别人,邻里关系非常好。是邻居们最喜欢的老太太。(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十大寿星怎么生活
05/11/2014 6:00 am 发表

看得开、闲不住、吃番茄、穿长袖,每天走上七里路

活到100岁和健康快乐活到100岁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近期,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了2013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十位老人的平均年龄为119.2岁,来自新疆疏勒县的维族女寿星阿丽米罕·色依提以127岁高龄稳居榜首。十大寿星中,7人健康,2人自理,只有1人不能自理。

  中国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王峰告诉记者,寿星排行榜已举办六届。此次评选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启动,37个省全部参加。在各地推送的180名候选百岁老人中,按照年龄顺序排出前十,上榜者主要分布在6个省区,涵盖5个民族。数据显示,中国百岁老人第一次突破5万大关,达到54166人;老人的健康寿命也相当乐观。

  王峰指出,心态好、不闲着、不挑食、环境好、儿女孝是老人们长寿的共同规律。除此之外,他们每个人还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养生经验。

  127岁阿丽米罕,歌舞高手,赤脚走路。新疆喀什的阿丽米罕·色依提已经历3个世纪,皮肤依旧细腻得让人羡慕。新疆人能歌善舞,阿丽米罕的长寿秘诀也在于此。从十几岁算起,她已经唱了100多年歌,跳了100多年舞。采访中,她把拐棍当热瓦普(一种民族乐器)弹奏,当场表演起一段新疆情歌,神情投入,歌声柔美。记者留意到,阿丽米罕一直打着赤脚走路。老人的孙子说,这其实是老人一直坚持的一种足底按摩方式。

  121岁图如普,八十得子,顿顿番茄。提起新疆喀什地区的图如普·艾麦提老人,当地人无不称奇。老人79岁时娶了第三任妻子,80岁得子,82岁时,妻子又为他诞下女儿。记者见到图如普老人时,他正扛着50斤大米健步如飞。百岁高龄的他,仍有3颗上牙,7颗下牙。老人子女认为,这诸多神奇,和他的饮食有很大关系。不论家中炒什么菜,图如普都喜欢放西红柿,烹饪羊肉时必定有洋葱。老人家里的墙上,晒满了西红柿干,做汤时都要随手扔几个进去。老人认为,番茄是长寿果,洋葱能降血脂,对以羊肉为主食的维族人来说非常有益。

  120岁亚库普·卡斯木,每天走七里地,爱养花种草。记者见到这位老人时,不服老的亚库普正和年轻人比赛掰手腕。儿媳介绍说:“父亲身体好,从家里到他们干活的地里,来回大约有7里地。父亲每天走来回,一点问题都没有。”亚库普笑称自己力气大得益于好胃口:“我一次可以吃掉两碗手抓饭,而且最爱吃玉米,顿顿得有,玉米面、玉米馕……”亚库普还很有情趣,院子一边是个巨大花架,各种花错落有致,另一角是几株葡萄树,都是老人自己栽种。每天摆弄花、浇浇水,老人自得其乐。

  120岁田龙玉,日食两餐,爱爬台阶。田龙玉是土家族,现在跟69岁的养女在湘西凤凰生活。120岁的老人体态微丰,面色红润、头发半黑、皮肤柔软,没有一点老年斑,很难想象她经历过13次丧子之痛。外孙女告诉记者,老人起居很有规律:“一天只吃两餐饭,每餐非常节制,只吃七分饱。早饭9点,晚饭6点,无论冬夏,晚7点准时就寝。”老人常自己下山买东西,而上下山有90多级台阶,她喜欢一个人走个来回。

  120岁打兰弯,穿衣赶时髦,每天一两酒。云南怒江边上的小院里,抽着旱烟的打兰弯身穿藏青底、花彩纹的傈僳族服装,头戴红豆纱冠,精心的装扮让记者眼前一亮。老人还美滋滋炫耀起穿衣诀窍:“黄灰土气咱不要,穿艳倒有老来俏。”老人有个嗜好,从18岁开始,每天要喝点自家酿的玉米酒。不过,她喝酒很节制,每天一两,遇到节日,最多二两。

  118岁尧力达西·尧勒瓦斯,从不穿短袖,讲究热养生。尧力达西住在天山脚下,他为自己总结的长寿秘诀是“热养生”。记者见到老人时,他正坐在院里纳凉。南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老人依旧穿着长风衣、乌靴,别人都满头大汗,尧力达西却显得无比自在,连扇子都没用。他解释道,新疆紫外线太强,直接照射皮肤会加快体内水分流失,相对来说,穿大衣、躲树阴更舒适。老人说:“平时我也着长衣、系宽腰带、穿长靴,年纪大了,注重腰部、脚部保暖,能保证长久的活力。”老人每天上午10点左右在门口晒太阳,但正午绝不出门,“热养生,并不代表越热越好,适度亲‘热’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118岁屯妮萨罕·艾力,不怕病,看得开。由于南疆地区土壤和水系中的碘含量非常低,当地人一直深受大脖子病的危害,屯妮萨罕也没能幸免。因年龄大无法做摘除手术,小西瓜般大小的肿瘤附在她的颈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然而老人并不恐惧,反倒把它看成健康警钟。“如果一得病就放弃自己,我也不会活到今天,只有不恐惧,看得开,乐观平和,才会长寿。”老人还介绍了自己的健康妙招:“牛羊肉太燥热,我很少吃,平时最爱喝水,这样能排出体内毒素,减轻燥热。”

  116岁付姜氏,儿孙孝顺,26年卧床照样快乐生活。山东菏泽的付姜氏,共生育7个子女,3男2女健在,最大的已经90岁,五世同堂。26年前,不慎右腿骨折后,老人一直卧床。最初付姜氏很着急,儿女却对她说:“我们认真照顾着,每过一年,心里就是一种满足,你就是全家的骄傲。”远在宁夏的小儿子,更是申请提前退休,和妻子返乡全职照顾母亲。在儿女们精心照顾下,卧床26年的老人从未起过褥疮,家里的被褥衣物拆洗得非常整洁。如今,老人每天自己盘头装扮,和曾孙们讲故事聊天。老人告诉记者:“与其闷闷不乐,不如快快乐乐地活”。

  116岁黄乜依,清晨木梳头,早晚拉耳垂。广西巴马是著名的长寿之乡,黄乜依就生活于此。外孙媳妇告诉大家,老人生活简单,饮食也很随意,只是偏爱喝玉米粥,“每餐都喝一碗玉米粥,一天至少三碗。”行动不便后,黄乜依还开发了自己的一套养生法:清晨木梳梳头,早晚拉扯耳垂,中午撑着小凳走一阵。几年下来,老人越发精神,头顶冒出新发,原本半聋的耳朵,现在反而听得清了。在她看来,长寿离不开运动,“越是哪不好,越是锻炼哪。我不怕病,病还要怕我咧!”

  116岁付素清,倔脾气,闲不住。四川成都的付素清是孙辈们口中的“祖宗”。“祖宗”有大家长的威严,最不喜欢别人说她老。“三九寒天,祖宗非得自己亲手洗衣服,你要和她抢,她非得急上几句‘我不老,还能干活呢!’”被女儿取消“下田干活”的权利后,扫地、削红苕、捆柴,付素清一概不放过,还“警告”家人:“不准做我的活。”重孙女说,每天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听见门外唰唰的扫帚声,就知道祖宗起床了。屋外竹林里有一大片空地,干净整洁,付婆婆自己捆的柴垛就整整齐齐地堆在那里。(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长寿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05/11/2014 6:13 am 发表

  通过面对面的调查,称百岁老人的面容存在共同点,“这些人的耳朵很大,表现为耳朵整体很大和耳垂很大两种。”

  耳朵大不易患上变形性关节症

  虽然还不明白耳朵大与长寿的必然关系,但是广濑提出了一种假设:“耳朵由软骨组成。软骨覆盖在关节表层,能够减少骨头之间的摩擦。如果软骨不足,容易形成变形性关节症,导致膝关节和股关节因疼痛而无法活动”。

  变形性关节症与软骨合成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软骨合成频率高数量大的人不容易患上变形性关节症。也就是说,耳朵大的话,有可能是他的软骨组织合成频率高,不容易患上变形性关节症,因此能够健康长寿。

  长寿的人多来自“长寿家族”

  作为百岁以上长寿者研究的先驱之一,冲绳县的铃木信从事冲绳长寿者研究已有30年多年。根据他的调查,在有百岁老人和没有百岁老人的家族里,家族成员的平均寿命会有差异。有百岁老人的家族里,家族成员的平均寿命更长。

  但是,广濑信义则认为,有的家族也存在只有一个人长寿的情况。他作为医生曾接触过650多位的百岁老人。

  广濑表示,“我们打算集中对祖辈也是长寿者的长寿老人进行遗传相关的研究,来判断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多大。因为我们发现实际中平均寿命受家族遗传影响的比例也不过两三成。”

  长寿的人不容易感冒

  报道指出,并不是说不生病就能活到100岁,随着年纪增长,即使不生病身体各项机能也会退化。怎样避免这种退化才是健康长寿之道。身体机能退化一般就会容易感冒,但是长寿者却往往很少感冒。报道称,只有强身健体,提高抵抗力,才有可能活得更长久。(广州日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长寿村的饮食秘诀
05/17/2014 6:19 am 发表

  长寿有什么秘诀呢?为此,日本的著名长寿学家、世界卫生组织循环器官疾病专业委员家森幸男博士走遍了25个国家,探究25国长寿村的饮食秘诀,分析下他们到底是吃了什么东西或者是坚持什么习惯而可以健康长寿的。

  广西巴马长寿村

  近日,长寿学家森幸男博士在最新的中文版《健康长寿饮食指南》一书中,以科学的态度披露了“长寿食物”的秘密,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权威的长寿饮食调查”。

  持续了25年的“长寿旅行”

  在家森幸男的“长寿地图” 上,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地方,比如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坦桑尼亚的“汉德尼”;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地方,比如中国的新疆和田和日本的冲绳。从1983 年到2008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家森幸男的足迹遍及了全世界61个地区,用他的话来说,这20多年的时间,终于让他明白了一件事,就是“为什么 有人能长寿,有人却短命”,导致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一个字——吃。

  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对家森幸男有着一份特别的尊重。她告诉记者:“这本书最 大的好处是,不板起面孔来教训人,要求你非得这样吃那样吃,而是通过带你去世界各地长寿之村旅行,告诉你长寿可以通过很多种饮食方式来实现。”

  在家森幸男的眼里,真正的“长寿饮食”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绝对要吃什么不吃什么。在他调查的这些长寿村中,确实有的地方饮食习惯非常健康,但也有人吃肉多却不得心脏病,相反很多人吃鱼多却非常短命。追寻这些疑问,他揭开了长寿并不只倚赖于一种或几种食物,而是取决于你如何将这些食物搭配起来的秘密。

  长寿与短命的“秘密”

  家森幸男经过调查,总结了以下几种长寿与短命的“秘密”。

  爱吃肉怎么能长寿?一般来说,人吃肉多,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就高,它们会堵塞血管引发心脏病。而爱吃肉的格鲁吉亚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却不高,心脏病的致死率也非常低,有着众多的百岁老人。原因就在于他们吃肉的方法很独特:把肉煮熟后,去除肥肉,只吃蛋白质最丰富的瘦肉。吃时搭配着梅子干,能起到畅通血管的作用;还要搭配芹菜等大量的蔬菜,它们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是延缓衰老的功臣。此外,当地人吃葡萄时喜欢把皮和籽一起嚼碎吃下去,葡萄皮里含有大量食物纤维,葡萄籽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则能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法国也是典型的吃肉也能长寿的国家,秘密就在于他们所喝的葡萄酒中含有大量多酚,可以防止人体中的胆固醇被氧化、堵塞血管。多酚和酒精结合在一 起更为稳定,容易被人体吸收。此外,检测中发现,法国人体内的牛磺酸含量特别高。乌贼、章鱼和各种鱼贝类食物,以及动物内脏是含牛磺酸最多的食物,人体摄 入牛磺酸越多,越不容易罹患心肌梗死。

  吃盐多怎么控制血压?众所周知,吃盐多是造成血压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减少吃盐量外,也可以学法国人多喝矿泉水。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的镁和 钙,能帮助把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压。还有日本冲绳人,他们喜欢吃用取自大海的盐卤成的豆腐,其中含有一定的镁。非洲坦桑尼亚马赛族人则把玉米 和小麦连壳碾碎做成主食,其中含大量的食物纤维和钾。研究显示,钾、镁能起到中和钠的作用,对抗由钠引起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

  大连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营养科主任医师王兴国介绍,镁在绿叶蔬菜中含量最高,坚果和粗粮中也很多。钾则多在各种蔬果里,常吃可对控制血压起到辅助作用。

  吃鱼多为什么会短命?加拿大的纽芬兰岛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然而,这里的人大量吃鱼还是非常短命,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都非常高,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喜欢吃的是炸鱼或腌鱼。炸鱼时大量的植物油,让鱼肉中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无法在体内发挥作用,而腌鱼中大量的盐却促进了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而且当地人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体内普遍缺少食物纤维和钾,也导致血压上升很快。

  长寿的七大秘诀

  (1)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患有心脏疾病和中风的风险要比常人高两倍。除此之外,缺乏体力劳动的人将会减少将近4年的寿命。

  (2)控制胆固醇水平。心脏专家提醒大家,过高的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3)正确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正确饮食开始。对于未来的长寿者们特别重要的是需要食用更多纤维、谷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4)控制血压。高血压心脏病在世界上具有“沉默杀手”之称。如果血压在控制范围之内,那么就可能及时地预防疾病,同时中风的风险减少40%,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减少25%。

  (5)与多余的体重做斗争。多余的体重——是心脏病与中风发病的主要因素,肥胖会使寿命减少大约4年。世界健康组织的专家计算得出,再过4年世界上将有23亿人患有肥胖症和相关疾病,因此现在肥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流行病。

  (6)控制血糖并知道糖尿病伴随的威胁。特别是糖尿病会增加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7)不要抽烟。由于这个坏习惯每年数以万计的人提前丧生。顺便一提,如果人们戒烟了,那么患有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会减少。

  长寿有秘诀,同样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相信长寿秘诀已是公开的秘密。(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百岁作家的长寿经
05/17/2014 6:24 am 发表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应该对马识途不会陌生。笔者记得儿时读书,小学课本里就有马识途的一篇散文,那阵子老师就讲马识途是位老作家。眼下几十年过去了,笔者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而曾经的老作家马识途依然健朗着,只是耳朵有点背,但戴着助听器也能与人正常交流,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今年迎来百岁寿辰的马识途,就像一条流淌了一个世纪的长河,也像一本撰写了一百年的厚书,其内容磅礴而繁杂,其生命的厚度与高度都令人仰慕。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出生于重庆市忠县,16岁为寻求救国之道,游学于京沪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学文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直至离休。

  尤其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马老自1935年起至今,已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长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9部。1961年,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出版发行,震动全国。70岁后,马老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开始学习电脑,且很快就熟练掌握,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87岁以后,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就是他以电脑打字完成的。

  在百岁之际,马老依然笔耕不辍。近日,他22万字的新书《百岁拾忆》,即将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百岁拾忆》是百岁老人的回忆录,马老从他的童年开始写起,用朴实的语句讲述不平凡的人生。马老自言:“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辍起来,便是这本《百年拾忆》的书。”或许正是这种“不认命”的心态,让马老在百岁高龄,看上去依然是那么地富有精气神,那么地健朗豁达,甚至还透出一股子豪迈之气。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马识途已经迈上一百岁的高度,确实令人惊叹羡慕。如此高寿的背后,一方面可能跟马老的家族基因有关,因为他103岁的哥哥也健在;另一方面,显然跟马老特别注重养生有关。

  马老的作息时间非常有规律,尤其是离休后的这几十年,他养成了有计划作息的好习惯。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并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早饭后,就读书看报,上午11点休息一会儿;午饭后,他一般不会马上休息,会先写写字,再看看书报,差不多下午两点左右午休,4点起来看书、写字或接待来访的朋友同仁;晚饭后,他会雷打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晚上10点之前便上床睡觉。这些年下来,他几乎不用钟表了,生物钟会准确地告诉他作息时间。

  90岁前,马老每天都要到外面去散步1个小时,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就不上街了,但他购置了跑步机、扭腰机,每天坚持活动半个多小时,这每日半小时的锻炼,还让马老找到了写作的内容,他根据室内健身的体验,编写了老年软体操“十段锦”,顺序是从头顶到脚面、洗面、揉眼、搓脸、揪耳、敲腿……

  显然跟马老是作家有关,他不像有的百岁老人那样,对养生和自己的长寿说不出个所以然,他能很精练地总结出一首朗朗上口的《长寿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去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饮酒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可谓,寿之道。”如今,这首《长寿三字诀》已经在老年朋友中广泛传播,成为大家每天必诵的“长寿经”。(中国中医药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发表新帖 | 发表回复
Note: 如果转载的信息涉及到版权,麻烦通知本站,以便第一时间尽快删除!
  1, 2  下页

 

标题导读 


金秋时光 


最近主题 


站务公告 | 隐私政策 | 使用规则 | 帮助中心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 媒体报导 | 黄金会员


©2025 YouM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