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Meta - 健康养生 - 清明节 让心灵重归宁静
欢迎您,访客 | 登入查看你的信件 | 繁体 注册| 账号管理| 私人信箱| 搜索本站| 登入
YouMeta 老年之友 / 图文分享
部分图文内容采用AI技术制作,仅供娱乐/参考
Email: abc@youmeta.com Text:626-765-4629
本站首页 -> 老年之友 -> 图文分享 参考消息 | 精彩图文 | 精彩故事 | 美国生活 | 生活休闲 | 老年生活 | 搜索论坛
北美家园/美国生活
洛城生活
赌城生活
南加生活
北加生活
纽约生活
美国各地

老年之友/生活休闲
金秋时光
情感心理
生活百态
家庭生活
休闲茶馆
健康养生

精彩内容/精彩分享
精彩图文
精彩故事
精彩话题
精彩视频
幽默搞笑
参考消息
清明节 让心灵重归宁静
04/05/2014 6:21 am 发表

类别: 健康养生

清明节寓意深远,除了祭祖扫墓,还有感恩父母、追忆得失、告别哀思之意。正值万物生发的春季,相伴踏青,暂别浮躁俗世,还能增进感情。近日,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夏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教授游金潾、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4位专家,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不妨以清明节为契机做6件事,让心灵重归宁静。

  

  第一件事

  感怀父母养育恩

  “清明节是充满思念的节日。缅怀先人时,人们多夹杂着感恩的情愫在其中,并为亲人在世时自己的种种不足而遗憾。”夏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面对逝去的长辈,我们最先感悟到的就是养育之恩。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寒来暑往,没有他们的呵护,要长成七尺之躯谈何容易。夏霁说:“美国人有感恩节,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而从上面的意义来看,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美国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超九成人认为常感恩让人幸福。专注于感恩时,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充实。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过:“社会不和谐是从感恩的迷失开始的,和谐的重现要从感恩开始。”古人也说,清明扫墓为的就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夏霁对此提醒大家,尽管“衔环结草,以谢恩泽”这样的古训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但因社会节奏快、流动性强,即使孩子有孝心,也常会推到“明天”。可很多时候往往不等到“明天”,生活就变了,让很多事成为遗憾。与其在长辈离去后再后悔追思,不如现在起就开始感恩。清明节陪爸妈一起扫墓,然后带他们做点喜欢的事情。不少“漂一族”不能回家,晚上一定要抽时间给爸妈打电话或视频聊天,也可以买点他们爱吃的东西寄回去。▲

  第二件事

  陪伴家人增认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在家庭中获取的幸福和快乐,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原有的大家庭社会正向小家庭社会转变。加上社会节奏太快,年轻人往往会被过早地从大家庭中剥离出来,在这样的转变下不知所措。

  “西方家庭观对现代年轻人影响很大,对他们来说,家庭只是夫妻之间的小集体,和父辈乃至祖辈的沟通越来越少。但家族文化对个人的心理调节必不可少。”张玉娟指出。清明节是一种亲情的纵向沟通,这一天里,我们与家人的共同记忆会自然而然浮现出来。清明假期又是一块相对完整的时间,在这一天要多陪陪家人,让亲子间的隔阂在沟通和陪伴中化解,让家族感情的联系和自我情绪的疏解结合起来。

  张玉娟建议,有条件的一定要带着父母、爱人、孩子聚聚,去公园、郊外走走。实在没时间回家,也要陪父母电话聊天,并且让孩子和爱人一起讨论,说说以前的事情。这样,家人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而加强,还能释放平时积累的不良情绪。▲

  第三件事

  反思过往悟得失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叛逆、偏执、倔强,都走过弯路,让父辈生气、担忧,甚至落下隔膜,无法释怀。清明这天,不少人又会下意识地追忆过往,心中难免悲伤。李君说,逝者如斯夫,清明节在祭奠先人、前贤之余,不妨借机静静追思,跟长辈说说知心话,或盘点过去一年甚至更久一段时间的是非得失,让当下和明天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打个比方,或许你会想到,当年因早恋跟爸妈大吵一架,与初恋情人分手,并因此心存芥蒂。但如今想来,现在的家庭也很美好,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何不放下心中难以释怀的往事,轻松赶路?李君同时提醒说,追忆之余别忘反思两件事。一来要反思是否忽略了父母的需要。在一些人看来,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孝。子游曾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能仅局限于供养父母,因为犬马都能养主人,真正的孝是要尽心竭力。二要反思人际关系。曾经发生的矛盾必然是双方的责任,所以要找到并承担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同时多回忆对方的好处,发去一条短信,化解矛盾。▲

  第四件事

  教育孩子生死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许多孩子都会背诵这首诗,却并不一定明白清明的含义。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生死也总是一个冷门话题。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张淑美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概念,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张玉娟建议,清明节是塑造孩子生死观的恰当时机。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将儿童对死亡的概念分为4个阶段: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清楚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正常的、不可逆的;5~9岁的孩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9岁以上的孩子能正视死亡,可以适时进行生命教育。游金潾说,家长可以在孩子熟悉的环境下,问他对扫墓这件事有什么想知道的。解释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谈论细节,比如说:“爷爷过世了。虽然以后看不到他,但他对我们的爱还会存在。”也可教孩子用写信或画画的方式跟死者对话,宣泄感伤。▲

  第五件事

  排解忧伤获重生

  亲人故去,即使经过多年的思绪沉淀,也难免因某事某物触景生情。清明的精神是“将生死并置”,这个假期又是一个相对集中的表达哀思的时间段,因此不妨将清明当成过去和现在的连接点,对埋藏内心的哀伤、累积的不快,做一次清理。

  张玉娟说,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根据当事人的创伤背景设定一个仪式,来还原场景,排解其内心的压抑感。“清明这天既有环境的衬托、时间的允许,又有仪式上的认同,给了我们一个宣泄情绪的理由。”所以,这天即便悲伤落泪,也无需掩饰,不仅有助告别哀思,还有利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张玉娟提醒说,清明的意义更在于珍重生者。不论你为过去开心的事微笑,还是为忧伤的事哭泣,都要感谢那段让你成长的往事,最后和它说再见。清明的意义还在于启动新生活的“按钮”。发泄了,追思了,告别了,就要放下。就像心理咨询中告别仪式,宣泄和对话过后,就要让一切重新开始。▲

  第六件事

  相约踏青益身心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因此人们常把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周朝,清明郊游之俗被明文写进国家法典,魏晋时加进文人的流觞和赋诗,唐宋又发展为踏青。

  现代人工作忙碌、人际关系疏离,在清明假期约上三五好友去野外郊游、踏青,既陶冶情操,还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夏霁说,清明假期外出踏青,穿林过涧呼吸新鲜空气,让不快随小溪流走;攀峰越岭,让信念重上巅峰;举目远眺,让目光放得长远。野外春风和煦,光线适宜,使人内心舒适,因紧张工作产生的疲劳感也会因此消散。即便不外出郊游,也可约上朋友一起运动,比如打球、慢跑、瑜伽。(生命时报)


引言回复

by 休闲中心

发表新帖 | 发表回复
Note: 如果转载的信息涉及到版权,麻烦通知本站,以便第一时间尽快删除!
 

 

标题导读 


健康养生 


最近主题 


站务公告 | 隐私政策 | 使用规则 | 帮助中心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 媒体报导 | 黄金会员


©2025 YouM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