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观后感
10/24/2011 11:10 am
国内江苏台的《非诚勿扰》栏目办得红红火火,很受大家的欢迎。
周末刚刚收看了美国专场的其中一集,觉得有些感慨。
来自马里兰州的一位小伙子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在自我介绍中用了一连串的“家”来形容自己,国内的观众似乎很难接受,即便连平时非常厚道、话语温和的嘉宾黄菡也觉得小伙子话说得太满了。
是啊,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能勉强扒拉几下吉他,写几个不咋样的毛笔字同音乐家和书法家是根本不沾边的。
其实,这里有一些文化差异,当然也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西方,其实世界各地均如此,有许多人都属于 "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在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国内的大俗话是“猪头肉,三不精”。在中国,绝对不会自称为“家”,因为那是贻笑大方的。
然而,在美国,那是很正常的事。西方人凸显个性张扬,提倡自信,在实验室里洗洗涮涮瓶瓶罐罐就能称自己是科学家;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立马能够成为教育家。笔者在一次筹款社交聚会上碰到一个所谓美国“贵妇人”,浑身珠光宝气,当大家自我介绍时,第一位是医生时,而我的自我介绍是“I am a doctor, too, but not that kind of doctor. It's a doctor of philosophy. I am a college professor.”
听到其他人是医生、教授,那位女士自称自己是“writer”,当问她有什么作品我们可以拜读时,她的回答实在令人喷饭:"I took a creative writing class recently, and I just started writing beginning chapters for two different novels." 八字没一撇的事儿!而creative writing class 一般是本科生的基础教育课程,压根还没有入门呢。居然也能如此大言不惭。
根据这个推论,那个来自马里兰的小伙子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无可厚非。
其实,这除了文化差异,还牵扯到翻译的表达方式。Educator,自然可以翻译成教育家,但是比较中性的翻译是教育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有可能是科学家,也有可能是普通的辅助人员。所以,Scientist,不妨用“从事科研工作”的模糊翻译方法,一言以蔽之。
在海外的学人,在国外,尽管张扬,自信满满,所谓随乡入俗是也;回到国内,就应该返回谦虚低调的传统,稍微自谦一点,别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发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