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氏症非失智 症狀不同
|
04/11/2014 6:09 am
|
类别: 金秋时光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症日!然而,卻有不少民眾對於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常分不清楚;對此,門諾神經內科主任王志弘指出,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是因為腦部退化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太相同,家人可以多觀察肢體障礙問題,及早釐清病情。
帕金森氏症是由英國醫師帕金森氏發表,此病便以他的名字作為紀念,通常好發在50歲後,但最容易發病的年紀是界於65與85歲,有些患者則30多歲便發病;王志弘主任指出,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都是腦部的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退化的部位主要是基底核與腦幹,表現出來就是肢體活動的困難,像是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症狀。
王志弘主任進一步指出,而失智症在腦部所退化的部位主要是掌管記憶功能,因此會有容易忘記、搞不清楚時間或者是地點、會忘了如何算錢、嚴重的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認識,至於帕金森氏症患者也會有失智的情形,失智症的患者也會出現動作上的障礙,但兩者疾病治療方向大不同。
王志弘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此病形成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有些研究認為可能和環境的因子有關,但結果還不是很明確,少數的患者的確是和遺傳有關;一旦確診為帕金森氏症時,一定要配合使用藥物控制。(健康醫療網)
腦神經退化!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不是失智症,臨床調查發現,有逾4成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合併失智症狀,雖然皆屬神經退化慢性疾病,但兩者致病機轉不同且無法根治,唯有早期確診,及早用藥,才可延緩神經退化,對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絕對有幫助,因此千萬不可以輕忽。
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腦部黑質細胞凋亡,造成多巴胺系統逐漸失調,常見症狀包括:行動遲緩、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以及缺乏平衡感等。
巴金森氏症神經退化 好發老年族群
統計顯示,國內巴金森氏症患者約4萬人,多好發於50、60歲,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不過,年輕人亦可能罹患巴金森氏症,通常年輕患者發病症狀較嚴重。臨床治療可透過服藥調整多巴胺濃度,減緩巴金森氏病的症狀。
目前研究已證實,巴金森氏症或失智症皆與腦部的神經細胞內含物堆積有關,這些外觀如粉紅色圓球的堆積物,會造成神經逐漸退化;通常一開始會影響嗅覺及神經腦幹,接著侵犯多巴胺功能,影響動作,最後影響整個大腦,造成嚴重失智情況。
病程緩慢 醫療照護缺一不可
林欣榮醫師強調,巴金森氏症並不是罕見的疾病,不少世界知名的人士也難逃它的威脅。像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拳王阿里及名演員米高福克斯都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已去世的台灣知名音樂人李泰祥,也深受巴金森氏症所苦。
臨床上,巴金森氏症發病緩慢,通常不知何時開始,剛開始只是覺得疲倦、輕度的肌肉酸痛或抽筋,讓人誤以為是精神壓力太大引起的憂鬱,因此並不容易發現,但患者若能好好藥物控制,7年內仍可工作,14年仍能過正常生活。
《醫藥治療方面》:口服藥物包括:左多巴、抗膽鹼藥物、抗病毒藥物、多巴胺促進劑等;外科手術則可選擇在腦內植入晶片,刺激視丘下核神經,藉以調整神經傳導,改善症狀。
《飲食照護方面》:建議患者可多補充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E,或是粒線體維生素Q10等,可減緩症狀,而且因為藥物及吞嚥動作的影響,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通常吃得很少,因此會愈來愈瘦,所以有必要補充一些營養素。
【醫師小叮嚀】:
巴金森氏症是一個慢性動作障礙疾病,患者到了晚期,多巴胺的吸收會受到吃太飽,或蛋白質吸收過多而影響,因此建議患者應多食用高醣、纖維質成分多的飲食,減少蛋白質與脂肪食物,以緩解症狀持續惡化。(華人健康網)
by 休闲中心
|
|
|
Note: 如果转载的信息涉及到版权,麻烦通知本站,以便第一时间尽快删除!
|
|